一項旨在“更好地探明中國家豬品種起源”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近日在北京啟動。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英國杜倫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以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等四方的研究人員,將從不同角度參與研究。
據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吳常信院士介紹,這次合作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探明中國家豬品種起源和各地豬種世襲關系,為我國豬品種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
我國人工馴化養豬的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的地方豬種為我國乃至世界豬育種業和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據《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狀況》(2004)統計我國現有72個地方豬種。國家一直在加大力度進行遺傳資源保護。2006年6月農業部662號公告確定了34個地方豬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這與2000年150號公告規定的19個地方豬種相比,數量上增加一倍。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趙興波教授告訴記者,利用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的方式進行保護需要巨大的人力財力支持。綜合多種研究手段,最終確定各品種間的親緣關系和演化歷史,并提出更加合理優化的保護方案,對于中國豬種的可持續保護和利用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豬作為伴隨人類文明出現的主要家畜之一,家豬的起源和馴化問題一直備受考古界、歷史界的關注。近年來分子遺傳學和考古學相結合,利用古代DNA的分析手段在人類的起源研究和多種家畜的馴化遷移歷史研究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例如參與本次研究的、來自杜倫和牛津大學的Keith博士和Greger博士,于2005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依據歐亞大陸七個地區的家豬及古代DNA樣本的研究,提出了家豬多中心起源的觀點。這個觀點和以往中東是家豬唯一起源地的認識截然不同。
據了解,中國農業大學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分子遺傳課題組已建成72個中國豬種的萬余份的基因組DNA資源庫,采用線粒體DNA、微衛星和Y染色體分子標記技術,做了這些豬種起源馴化及遺傳多樣性方面的研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古代家豬的樣本和相關的考古學資料收集方面有大量的積累;而國外兩家研究者則擁有最先進的古代DNA技術平臺和研究方法,這都給項目的合作提供了基礎。
?無論散戶還是規模場,疫情肆虐和恐慌性拋售導致的去產能是瞬間發生的。暴力去產能意味著生豬的供給將在6-10個月后斷崖式下滑,必然導致豬價直線拉升...
?3月10日晚,灌河海事部門配合響水公安邊防部門,水陸并進,查獲一艘涉嫌肉品走私海輪,查獲16柜將近300噸凍品,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0人,扣押涉案船舶...
?4月1日對中國鴨肉出口商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即日起,歐盟給予中國6600噸鴨肉的單獨國別出口配額。受政策利好推動,中國輸歐鴨肉有望顯著增長。 此前中...
?近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布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268號建議的答復》和《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286號建議的答復》。兩份文件有個共同的主題非...
?2019年4月1日上午,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春生等國、省領導一行,在市委政法委書記周霖臨等領導的陪同下,到高金莊園黑豬生態牧場考...
?農業農村部透露,目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勢頭趨緩,超過九成的疫情按規定已解除疫區封鎖,并且非洲豬瘟已被納入強制撲殺補助范圍,確定撲殺補助...